第51节(1 / 2)

师兄他会读心 桃之幺 2616 字 1个月前

苏漾;“崇尚自由,人格独立。”

柯顾:“表演型人格,渴望众人的目光。”

苏漾:“但他现在很低调,而且他现在的生活已经远离了众人的瞩目。”

柯顾:“他渴望刺激。”

苏漾:“他把蹦极称为危险运动,而不是极限运动,说明他并不是极限运动爱好者。”

柯顾:“他并不享受蹦极,他在蹦极中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苏漾:“他追求的是危险,危险让他觉得他活着,但是家庭让他不得不放弃他追求的刺激。”

柯顾:“重点是感受活着,而不是危险本身。”

苏漾:“他会用枪,而且他不信任警察不信任法律。”

柯顾:“不是不信任,更确切说,比起外力,他更相信他自己。”

苏漾:“他身手敏捷,受过专业训练。”

柯顾:“而且对于危险的信号比任何人都敏捷。”

苏漾一怔,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继续说道:“他会阿拉伯语,师兄说的那串话他听懂了。”

柯顾微微一笑:“不仅会,而且他在阿拉伯语国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长到足以让他知道穆希尔是女生名。”

阿拉伯语国家……

苏漾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无奈扶额:“我好像输了。”

柯顾笑了笑:“既然是师弟先说的,我还要提供一个信息点才算赢,他很大概率罹患ptsd。”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而保管着苏漾的答案的周铖在他们示意比赛结束后,他把白纸展开,上面写了两个字——“记者。”

李肖然眨眨眼,怎么就输了?他之前收纸条的时候瞄到了柯顾的答案,好像也有记者的字样。他把柯顾的答案展开,自己也好奇地看了一眼,白纸不是两个字,而是四个字——“战地记者。”

“师兄,你说他是ptsd?”

“有很大的可能,他之前的应该是长期在阿拉伯语国家,其实他有一个地方直接表明了身份。”

“哪里?”

“那首歌。”柯顾在手机里搜索了一下歌名,随后把歌曲播放了出来,樊大叔只哼了调子,但这首歌曲是完整的,刚开始曲调比较急促,第一句话大家都没听太清楚,但第二句他们都听明白了——“为世界和平,万里移防。”

“维和部队……”李肖然恍然大悟。

苏漾这下子输得心服口服,他和柯顾一直都在一起,听见的看见的都是一样的,而且师兄突然说阿拉伯语,应该也是已经猜测出樊大叔的经历,一是为了确定猜测,二应该也是为了提醒。

苏漾只是猜测樊大叔随过军,但是没能具体到地点和整个过程。而柯顾的猜测完整解释了他的所有行为,他曾经是一名战地记者,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见过战友死亡感受过子弹呼啸,所以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律法根本无法管束的地方,比起外力,他更相信他自己,因为他能活到今天靠的都是他自己。

他在世界上最乱的地区,扛着摄像机记录着最真实的残酷。但最后,他因为家庭,因为妻子女儿,放弃了这些。但战场上的东西在他的心理是留下创伤的,所以无论他多爱他的家庭,他的精神依然没能从战火纷飞中抽离。

他不是在寻找危险,只是因为如果没有刺激,他会觉得自己像一具空壳,像行尸走肉。

就像师兄说的,他在感受自己活着以及活着的价值。

“可以联系到曾郁吗?比对照片,缩小范围,应该能够找到他的资料的。”柯顾把他偷拍的一张照片传给了李肖然,李肖然点点头,随后联系了曾郁。

曾郁也在休假状态,但是接起电话的第一时间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很快,他传回来了一份资料。

姓名:樊野

性别:男

年龄:38

婚姻:已婚

子女:有一三岁女儿。

职业:战地记者

经历:活跃在中东战乱国家,跟随维和部队一起,以笔名“繁野”发表过五十余篇时评,言辞犀利诙谐,并有上百幅战地摄影作品。一次战役中右肩中弹回国修养,之后便消失在了新闻界。

看着这份资料,李肖然只觉得脊背发麻,这对师兄弟未免太可怕了一点。尤其是柯顾,他基本上复原了樊野的完整身份和经历。

苏漾愿赌服输,而且输给师兄他没什么可说的,反而这么一轮脑力风暴后,他现在整个人精神抖索,之前低落的斗志彻底被激发起来了。

柯顾却摇摇头:“着什么急?我得好好想想,难得的一次机会,不能浪费。”

苏漾:“……”总觉得师兄要使坏。

李肖然清清嗓子,打断了两夫夫的情趣:“你们怎么觉得?能把樊野拉过来吗?”

不过其实看到这份资料,李肖然的心已经落地了,虽然樊野不一定能为他们所用,但至少不会是敌人,敌人的敌人不就是朋友吗?但有一点的是,如果樊野在关注这个村落,是不是证明这个村落当真有一些不可高人的秘密?真的就只有一具横空出世的尸体那么简单吗?

还有,究竟是什么让梅子那么害怕,害怕到不惜去害别人,只为自己脱身?是本性?还是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还有寺庙里的那个少年,他是真的有阴阳眼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还是他知道了一些什么?

柯顾和苏漾琢磨了半晌,一齐摇摇头:“不能直接硬拉,但是可以让他意识到我们也在调查这个村子,而且跟他是一边的。”

“樊野的防御心理很强,在蹦极的时候,他身上有个小包,他不仅没有让我们拿,也没有存着,而是让工作人员用胶带绑在了腰上。”苏漾回想起了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