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李鸿章的苦衷(1 / 2)

穿越1879 狼途 1605 字 25天前

那日,在直隶总督署的正堂,李鸿章把李经述叫到跟前,详细交代醇亲王视察的事,说:“此次醇亲王视察,可谓代天子巡视,西太后也会派代表参加。接待工作一定要做好,此事关系北洋水师以后的发展,万万不可马虎。”

李经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道:“西太后的代表,应该就是太监总管李莲英吧,他跟家父关系一向不错,问题不大吧?家父为何如此紧张?有何苦衷?”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道:“人言可畏呀。你我父子二人握重兵在手,现在淮军和北洋水师都出类拔萃,朝中不免有人非议。醇亲王这次与其说是来检阅北洋舰队,还不如说是来检阅我们父子。”

李鸿章跟李经述讲起朝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原来,树大招风,如今的李鸿章身兼五职,跟当年的曾国藩有得一拼,分别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总理衙门会办、海军衙门会办、大学士,主要是前两个牛逼。

直隶总督,总督是清朝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主管一省或多省的军政要务,共九位,直隶总督担负着保卫京师的重任,是天下第一总督,而且直隶不设巡抚,李鸿章等于总督、巡抚一肩挑。1870年,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了,不到半年,又兼任北洋大臣。北洋大臣又称北洋通商大臣,由“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演化而来。

比较起来,北洋大臣比直隶总督的含金量更高,因为这相当于是无冕的外交部长。外交大权一般应该是中央政府管的,清政府1861年也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算是外交部的雏形,但并没有发挥外交部的功能。因为清政府死要面子,觉得泰西各国都是蛮夷之邦,没有资格与文明大国的中国平等对话,各国驻华大使有什么事,还是找地方上的北洋大臣解决!

这样一来,洋人有什么事,都跑到天津找李鸿章;总理衙门有什么事情,也先向李鸿章通报,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驻外外交人员有什么事情,也找李鸿章汇报,请求指示;李鸿章名为总理衙门的下属,但往往成为总理衙门的代理,成了“有实无名”的“外交部长”,李鸿章在天津的办公衙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外交部”。不过,李鸿章多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被特派去签订不平等条约,替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背了一口又一口黑锅,当了“背锅侠”,就是这么来的。另外,北洋大臣负责辽渤海的海防,而直隶总督负责陆防,李鸿章身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两个职位,海陆防务李鸿章都得管。

北洋水师这提法,最早是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的。他提议清政府要建立三支海军:北洋水师、中洋水师、南洋水师,防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分别负责黄渤、东海和南洋的海防。

新成立海军衙门后,李鸿章当了海军衙门的会办,相当于海军副司令。因为清政府是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在抓权这问题上毫不含糊。海军衙门的性质与总理衙门大约类似,在海军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真正主持海军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还是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

也就是说,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就掌握了直隶最高军政大权,当上了北洋大臣,掌握了外交大权和创办海军的权力。但清政府是满人的政权,既要让李鸿章干活,又要防着李鸿章造反,李鸿章心里对此非常清楚。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后,官员设置仿照总理衙门,由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主办,派庆郡王奕劻和李鸿章会办,由兵部右侍郎、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帮办。同中央政府的官制一样,满汉双规,以满清王大臣为统领,平衡各方势力。

但李鸿章的权力太大,满清朝廷内眼红的人是不少的,尤其是“清流”大臣。就在1886年1月,一封告李鸿章状的奏折打破了清廷的宁静,矛头直指李鸿章。此人是朝中著名的“翰林四谏”之一的黄体芳,和张佩纶名气差不多,文笔犀利,气势逼人,他说李鸿章身为大清国的封疆大吏,事务繁忙,平日里没有时间打理海军,战事一开又不听调度,中法战争期间福建水师告急,朝廷让北洋舰队派“超勇”号和“扬威”号前去增援,可北洋舰队竟然抗旨不遵,现在让他担任海军衙门会办,只怕恶习难改,只会以保护京师为名,行拥兵自重之实,不听朝廷调遣。他还说李鸿章用的都是些贪赃枉法之人,到时候只怕海军难当大任,最后他建议去掉李鸿章的海军衙门会办一职,让曾纪泽回国顶替。

黄体芳有两句话很是恶毒,在奏折上说如果让李鸿章进入海军衙门,只怕“水师非中国沿海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他还说只怕过了几天,等李鸿章羽毛丰满之后,到时候中国海军“恐用以御敌则不足,挟以自重则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