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娇娇自然知道这炖梨是妈妈的心意,在这个年代,不论是梨子还是冰糖,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买到的。
再说她昨天上午受伤以后,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吃什么东西,如果再不吃些,身体是承受不住的。
压着胸口泛起的阵阵恶心,乔娇娇慢慢的,一口一口的吃着炖梨。
恶心的不厉害,就吃梨子,恶心的劲儿厉害了,就喝汤。
慢慢的,花了小半个小时,梨汤都凉了,乔娇娇这才吃完了。
一吃完,吕静又赶紧催她漱漱口去床上继续躺着去。
乔娇娇也听话的躺在了床上,她的床上还随手放着她之前看的小人书。
正是西游记的连画画,乔娇娇用后背和下半个头枕着枕头,上半个头直接腾空,让伤口不会蹭着枕头,仰着头随意的翻着西游记。
越看她越想笑,她以前未免也太逗了吧,明明爸爸妈妈给她讲过西游记,讲过大圣爷的故事。
可她自己看着连环画,却完全没有把书里的这只小猴子和爸爸妈妈讲的大圣爷联系起来,反而觉得这是另外的一个故事。
她看着连环画,她不识字,只看着图,还给这连环画配上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她把这故事和荀宁讲了,荀宁还采取了鼓励教育,不仅没有告诉乔娇娇她故事里的小猴子就是孙悟空,反而还常常听乔娇娇用着她小朋友的思路,看图说话,看着连环画给编出来了一个全新的,连续的小猴子历险记。
是的,就是小猴子历险记,之前荀宁还问过乔娇娇,她觉得那些画着小猴子的连环画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正好荀宁开始给乔娇娇讲汤姆索亚历险记,乔娇娇觉得历险记这三个字真的好有文化的感觉。
于是给自己的小猴子故事起名叫做小猴子历险记或者是毛毛历险记。
既然乔娇娇给小猴子都看图说话,编了故事,自然也给小猴子起了名字。
她的小猴子,名字叫做毛毛。
想到这里,乔娇娇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这是什么废物的起名水平啊,堂堂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她嘴里就成毛毛了。
也真是难为荀宁居然还那么耐心的陪着她继续这个故事。
乔娇娇真的是很佩服荀宁。
说实在的,她其实有一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荀宁,荀宁和家人又不一样。
不是说在乔娇娇心里荀宁不如家人,而是乔娇娇的家人,从年龄来说,现在的爸妈,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大姐大姐夫,他们的年龄比乔娇娇上辈子的年龄都要大。
乔娇娇在称呼他们的时候完全不会有奇怪的感觉。
至于向阳魏婷这些晚辈,之前因着乔娇娇辈分大,虽然他们有的年纪比乔娇娇要大上个好几岁,可乔娇娇都是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的,他们称呼乔娇娇,则是必须叫小姑小姨的。
至于别的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乔娇娇完全可以嘴巴上叫他们哥哥姐姐,心里却不这么想着。
荀宁就不一样了,嘴巴上继续称呼荀宁为宁宁哥哥,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在心里,乔娇娇就没法把荀宁当成哥哥了。她自觉自己以后是可以去照顾荀宁的,而不是靠荀宁照顾。
说起来,在之前没有恢复记忆之前,乔娇娇对很多事情其实是不了解的,很多想法也都是小孩子的想法。
她是真的把荀宁当成了哥哥,在乔娇娇心里,在她内心深处,荀宁甚至可以说是哥哥里,她最喜欢的一个哥哥了。
小孩子虽然小,可对很多事情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的。
在之前的乔娇娇心里,她最亲的就是爸爸妈妈奶奶,这是前三,之后是大姐二嫂和荀宁。
荀宁直接在乔娇娇心里排到了第六。
虽然乔娇娇有三个哥哥,可她出生的时候,大哥二哥都已经结婚了,三哥也去了部队。
三哥见的最少,一次是乔娇娇奶奶过整寿的时候,一次是奶奶去世的时候。
大哥见的也不多,顶多一个月见一回,而且大哥和乔娇娇也没什么话说,就是哄孩子,大哥也做的不好。
二哥虽然是在瓷器厂上班,家就在乔娇娇的楼上,可二哥也不会和乔娇娇聊天,他最多是给乔娇娇一些好吃的。
反倒是二嫂对乔娇娇很好,还常叫乔娇娇去她家里住,会给乔娇娇扎好看的辫子,会耐心的和乔娇娇聊天说话。
现在乔娇娇恢复了记忆,自然知道哥哥们不是不爱她,不是不关心她,只是哥哥们和她的年龄实在是相差的太大了,而且哥哥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
三哥乔娇娇是不了解的,三哥回来的时间太短,那个时候乔娇娇年纪又太小,她只记得三哥个子很高大,三哥还会背着乔娇娇,扛着乔娇娇,让乔娇娇成为了所有孩子羡慕的对象,他们都没有当军人的哥哥呢。
大哥二哥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们在工作上都很认真负责,但在对待家人上,情绪却不够外露。
不管怎么说,荀宁对乔娇娇来说真的是很特别的存在。
乔娇娇现在这个身体才五岁多一点,小孩子的记忆又是很短暂的,对于三岁以前的事情,乔娇娇已经记不得多少了,她只记得她有个特别好特别好的奶奶,然后有一天,奶奶就不见了。
可以说乔娇娇记事的时间,也就是四岁五岁这两年。
而这两年里,乔娇娇有将近一年的时候是和荀宁一起度过的。
如果用小时数来算的话,荀宁和乔娇娇在一起的时间真的比乔章吕静和乔娇娇待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
荀宁还是乔娇娇一对一的辅导老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乔娇娇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可以说荀宁只一个眼神就一清二楚了。
这就让乔娇娇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荀宁了。
别看荀宁才十一岁,以乔娇娇对他的了解,他是真的那种天资聪颖的小孩。
乔娇娇甚至觉得如果有人发现了她和以前不一样,那最先发现的那个人一定是荀宁。